論東漢趙壹<非草書>
主講教授:虞曉勇 學生:吳宗陵整理
(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班.課後作業)
非草書,是草書也!這"非"字是批評的意思,所以說:非草書指的是批評草書。話說,在東漢時代,有叫趙壹的這一號人物,這人生於何年卒於何歲,並無詳細記載。這趙壹,字元叔,漢陽西縣(今甘肅省天水南)人,是東漢光和年間的辭賦家,靈帝時(公元168-189年間)為上計吏入京。為人耿介,狂傲不駒,為鄉黨所排斥,屢獲罪,幾至于死。 著有賦、頌、箴、諫、書、論等,有文學代表作<刺世疾邪賦>,對後世賦體的風格有很大的影響,表現了痛恨權奸當道,揭露黑暗政治的憂國之心。原有集,已失傳。所作"非草書"一文是有關書法理論專著文章,專評草書。「其時草書漸行,趙壹欲仍返于蒼頡、史籀,此事勢所不許。故其文雖傳,其說終不能行」。(見歷代書法論文選趙壹篇)。唐代張彥遠的<書法要錄>及宋朝陳思的<書苑精華>等均有收錄,另「太平御覽」作趙一<飛草書訣>,是不正確的。是"非"而不是"飛"也!
來談談,趙壹在<非草書>一文中,"非"的是什麼?在此應分兩方面來解說:其一,趙壹從傳統儒家觀念出發,認為士大夫的使命,在于通聖人之經典,這樣"窮可以守身遺名","達可以尊主致平",這是士大夫的"大業"。而草書就其本體而言,他不過是一項無關"弘道興世"的小技,世人應該明白它與大業的區別,不應在草書上花過多的力氣。如主文「..於是後學之徒竟慕二賢,守令作篇,人撰一卷,以為秘玩。余懼其背經而趨俗,此非所以弘道興世,又想羅、趙之所見嗤沮,故為說草書本末,以慰羅、趙,息粱、姜焉」。
其二,趙壹認為當時世人這麼習草不但無補名教,而且違反了草書的本末。站在儒家清流的角度,趙壹指責了,委身宦官控制下的,"鴻都門學"(註1)中的習草者,荒廢了道學,而且他們"難而遲"的習草方法,也違反了草書"易而速"的本旨。
那麼,趙壹眼中的草書和草書家是什麼樣子呢?可分以下三個方面:
第一方面:趙壹在<非草書>一文中,以其進步的歷史觀,對草書的產生,就其起因,作了精譬而符合事實的論述。趙壹認為草書的產生確實:(如主文所述「非天象所垂,非河洛所吐,非聖人所造」),而是以社會活動的客觀需要為基礎,所以趙壹在文中說:「蓋秦之末,刑峻網密,官書煩冗,戰攻並作,軍書交馳,羽儌紛飛,故為隸草」。此外,他還引用崔瑗的話說:「故其讚曰:臨事從宜」。正因為產生於實用,所以「"刪難省煩","損復為單","易而速","趨急速"」(見主文),是草書產生初期的基本功能。
第二方面:趙壹之所以承認杜、崔、張的草書成就,是因為他們博學,有超俗絕世之才,他們的草書成就是建立在博學的儒家經典基礎之上。
第三方面:趙壹提出了草書的審美功能,和書家的藝術個性問題。魏晉時期是中國藝術的自覺時期,其標誌之一,即是"開始重視藝術個性"。趙壹是最早注意書法藝術個性的文人之一。他在文中強調:「凡人各殊氣血,異筋骨,心有疏密,手有巧拙,書之好醜,在心與手,可強為哉?」。強烈的藝術個性,必然產生岀優秀的藝術作品,趙壹所讚賞的杜、崔、張、之草書,即屬一例。同時,趙壹對不具藝術個性、免強而為之人,于以無情的批評和諷刺,「(如主文)西施心疹,捧胸而顰,眾愚效之,只增其醜,趙女善舞,行步媚蠱,學者弗獲,失節葡匐」。對於裝模作樣,毫無藝術個性的"眾愚"和"學者",那種"只增其醜"和"失節葡匐"的醜態,更是毫不保留的嘲諷。這些都反應了趙壹對草書的藝術特徵,和對書家藝術個性之重視。同時,趙壹在非草書中提出的"書之好醜,在心與手",也發展了楊雄的"書為心畫"說,(註2)他在"心"與"書"之間加上了"手",只有心手合一,才能做到"書為心畫"。他的觀點成為後世"心手同一"說的開端,王僧虔的"心手達情"說(註3),孫過庭的"心手雙暢"說(註4),正是從此源發展而來的。所以,在此下一註腳:「趙壹的"心"、"手"、"書"三者合一的書法美學觀,標誌著書法美學獨特體系的初步確立」。
參考書目:歷代書法論文選、中國書法理論史、中文百科、阿摩雲端題庫。(註1)鴻都門學,因校址設在洛陽鴻都門而得名,是中國最早的專科大學,鴻都門學是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產物,即"宦官派",為了培養擁護自己的知識份子,而與,"仗士族勢力而佔據地盤的太學",相抗衡的產物,又借漢靈帝酷愛辭賦、書、畫的緣由,辦了這所新型學校,並沒有實際教學,鴻都學士所具備的書法、辭賦等專長,是考進鴻都門學就已具備。(註2)楊雄,西漢後期辭賦家、哲學家、語文學家,字子雲,蜀郡成都人(今四川成都),"書為心畫"一辭,出自其"法言"一文,收入於中國書論輯要。(註3)王僧虔(426-485年),南朝齊書法家,琅邪臨沂(今屬山東)人,官至侍中,謚簡穆。喜文史,善音律,工書。"心手達情"一辭,出自其"筆意贊"一文。收錄於宋陳思"書苑精華"。(註4)孫過庭,字虔禮,唐朝垂拱年間書法家,吳郡(今江蘇蘇州一帶)人,官率府錄事参軍,工行草書,得王羲之體。北宋米芾評謂:「唐草得二王法,無出其右」。所著"書譜"歷代習書者多所推崇,擁為法帖,"心手雙暢"一辭,出自於書譜內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