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|
|
明代書法家張瑞圖(一五七○─一六四○),字長公,號二水,福建晉江人。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,殿試第三,授編修官少詹事,兼禮部侍郎,以禮部尚書入內閣,官至建極殿大學士。
仕途依附魏忠賢,其行徑為士林所不齒,《明史》將他列入「閹黨」。然而他的書法頗有特色,為時人所肯定,與董其昌齊名,彼時以「南張北董」並稱,對於書品即人品十分注重的明代,張瑞圖是很特殊的例外。
他善於行書,字體結構多用橫向取勢,一眼望見線條左右飄盪,墨色濃淡亮麗新豔。時有奇筆出現,縱勢的垂線以筆鋒尖銳畫下,如刀割,俐落的線條令人屏息。觀察他每一個字的字型,大體是上大下小、上寬下緊的結構,因此形成了鮮明的疏密對比。
張瑞圖的書法個人風格強烈,作品的空間感布置得宜,有很好的視覺效果,在日本書道界評價頗高,他與王鐸的作品,是近代日本年輕書法家競相仿效的對象。
在現今講究視覺藝術的時代,書法作品要大、要亮才能引人注意,對於喜愛美術的日本民族而言,張瑞圖的書法新鮮亮麗,有很強烈的表現性。
某日, 高木 先生疑問:「張瑞圖與王鐸的書法如何?」我說:「問題在品氣。」 高木 先生聽後不解。 士人重品氣,清代書評家梁巘《評書帖》云:「張瑞圖得執筆法,用力勁健,然一意橫撐,少含蓄靜穆之意,其品不貴。」日本人沒有品氣觀念,所以無法理解。
|
|
金門縣書法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