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歐陽的代表作《九成宫醴泉銘》








 




九成宮”位於寶雞市麟遊縣境內,創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到十五年(西元593——595年),初名仁壽宮,建築豪華壯觀。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五年下令重修,改為“九成宮”。九成宮” 地處杜水河川,四面群山環抱,西南綠水回繞,遺址地勢平曠,林木豐茂,景色秀麗。後來便成為唐朝最大的離宮,也是夏天皇上的避勝地。




 




貞觀六年4月16日,唐太宗到此避暑,信步走到西城陰面,看到眼前草地上濕氣騰騰,陽光透過,五光十色。於是手杖,在花草叢中找尋,恰遇泉水泪泪湧出。飲用後,感到清涼甘甜,清純味美。唐太宗非常高興,認為這是祥瑞的象徵,於是便請名臣魏徵為此作《醴泉銘》,一方面紀念此事,一方面描述九成宮的富麗構築,更重要的是歌頌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頌揚皇帝的恩德。寫好文章後便請當時70高齡歐陽詢為此文書寫,並刻在石碑上做為紀念。此字不大約3公分,共一千多字,字字剛健清秀,法度嚴謹,堪為其代表作。也因如此,後世便給歐陽詢一個「楷書極則」的美譽,而其字體簡稱為「歐體」。如此以姓氏為字體命名者,歐陽詢堪稱第一人。




 




不過歐陽詢不姓「施」,也不姓「羅」否則就不太好聽了。




 




剛才提到因為歐陽詢因為名氣太大,所以常常有人去拓印,由於拓印過程中需要清洗和敲打碑面,在經過千年的拓印中,此碑面早已被磨去一大片,只剩薄薄一層的字蹟了。不過比起其它碑它算是幸運的了,因為有少數惡質的拓碑人,常常在拓好碑後,直接將碑打壞,目的是為了不讓別人再去拓印,然後再把自己拓好的碑拿出來高價出售,實在太可恥了。




 




已磨損的碑面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金門縣書法學會 的頭像
    金門縣書法學會

    金門縣書法學會

    金門縣書法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