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蔡邕字伯喈,河南陳留人,東漢末年的文學家,史稱其善篆隸,靈帝熹平年間刊刻太學石經,就是由他主持校訂並親筆書寫的,在當時他的書法極受推崇,可惜他的真跡現在以經看不到了。世傳的文章有「九勢」、「筆論」。「九勢」是他的書法理論,其主張用筆要「藏頭護尾」,字的點畫連結必須「遞相映帶」,強調運筆的速度要有分別,不可一滑而過。「筆論」闡述寫字時經神狀態與書法的關係。有人懷疑這兩篇文章乃後人所偽,實非蔡邕所作。但此說並無確証,何況根據歷史的記載,蔡邕是書法家,也是書法理論家,魏晉以下書法的發展頗受其影響,其代表的地位應該不容置疑。


鍾繇字元常,穎川人,是三國魏的大臣,官至太傅,世稱「鍾太傅」。它隸書學蔡邕,行書學劉德昇,尤善行、楷書。著名的字帖有:宣示帖、戎路帖、力命表、賀捷表、還示帖、白騎帖、常患帖、雪寒帖等,宋以後法帖收錄很多,可惜真跡已不存在了。但根據前人的記載,鍾繇的字體是比較長方的,可惜我們看不見了。宣示帖是後人學習楷書的典範,王羲之、獻之父子都由鍾繇的筆法入手,加以改革,終於產出另一新的面目。


書聖王羲之:王羲之字逸少,瑯琊臨沂人,是王導的姪子。其人品高潔,曾任右將軍、會稽內史,世稱「王右軍」。傳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人的摹本,其中最著名的首推「蘭亭序」。全文凡二十八行,三百二十四字。縱橫多姿,其中「之」、「以」、「也」、「為」等字,文中重見者,都另構別體,不使雷同,特別是「之」字,一共二十個,體勢殊異,面貌各不相同。唐初,因為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,便設計取得,收入內廷,尊之為「天下第一行書」.


王獻之,字子敬,為王羲之的小兒子,曾官至中書令,故世稱其「王大令」。其書法得自父親的真傳,且又取得張芝的優點,融會貫通,自創一格,非行非草,比其父之字更加妍媚,他自以為過於乃父,其實,獻之比羲之,就好像羲之比鍾繇,古質今妍,數理之常,愛妍薄質,人之常情,也稱不上到底誰強。後來唐代的李邕與元代的趙孟頫之書都取法於他。據說唐代以前,獻之的書法較受重視,後來是因為唐太宗特別尊崇羲之,所以「大王」才壓倒了「小王」。


歐陽詢(西元557~641年),潭州人。仕隋為太常博士,入唐歷官太子率更令,弘文館學士,封渤海縣男,世稱歐陽率更。歐陽詢的書法,早年是由王羲之、王獻之的書體入手,後來兼學北碑剛勁的風格,尤其是在楷書方面用功最高,歐陽詢的楷書大體而言,以剛勁為著稱,並且融會篆、隸,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,歐陽詢與褚遂良 、虞世南和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。在歐陽詢所書的眾碑之中,主要以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和九成宮醴泉銘的成就最為著稱。化度寺的字體看起來,比較含蓄而圓潤,可惜後世並沒有真本留下,翁方綱稱化度寺為唐楷第一,足見其字體之美。九成宮醴泉銘則融合了隸書的感覺,其間字體架構變化之妙,字體以險峻而體態優美著稱。 溫彥博碑(或稱虞恭公碑)與皇甫誕碑,用筆上以險峻而剛勁著稱,同是楷書上品之作。房彥謙碑則全用隸書的筆法寫來,且具有北碑剛勁、粗曠的風格。


虞世南(西元558~638年),會稽餘姚人,唐太宗時官至祕書監,封為永興縣子,世稱虞永興。虞世南的書法早期與南北朝的智永禪師學書,智永禪師乃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,所以說虞世南可以算是二王的嫡傳弟子。他的書法嚴守王羲之與王獻之的書字規矩,其字的特色在於具有溫潤含蓄、不露鋒芒而且外柔內剛的感覺。虞世南與褚遂良、歐陽詢和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。


褚遂良(西元596~659年),河南陽翟人(另說其為錢搪人),字登善,貞觀末年任中書令,高宗時為尚書右僕射,封為河南郡公。後因為諫立武則天為皇后,而被貶死。褚遂良的書法,早年是由虞世南的書體入手,後來改學王羲之的字,其書法主要以研媚著稱,具有流暢的韻律感,時人稱其書<字裏金生,行間玉潤,法則溫雅,美麗多方>。他在用筆上多含有幾分隸書的味道,楷書婉約而勁逸。行書則溫潤秀麗,褚遂良與歐陽詢、虞世南和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。


薛稷(西元678~742年),河東汾陰人,他是魏徵的外孫,為詩人薛道衡的曾孫。薛稷的書法作品留傳下來的比較少,他的書法比較接近褚遂良的字,並堂融合歐陽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的書法,所以薛稷的字可以算是在研美之中帶有幾分的剛勁之氣。薛稷與虞世南、褚遂良、歐陽詢並稱為唐初四大家。


唐太宗(西元599~649年),隴西成紀人,姓李名世民,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,為人聰明英武,有大志而能屈節下士,唐太宗喜愛書法為甚,特別賞賜虞世南,喜歡王羲之的字,曾經為集王羲之、王獻之的字,而徵求天下,此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提倡,有著莫大的影響。


孫過庭:約西元648~703年,吳郡人,名虔禮,字過庭,孫過庭對楷、行、草均涉獵,尤其以草書著名,曾作書譜一文,為論述楷書與草書的文章,歷代書法家均重視之。孫過庭的書法主要來自王羲之,宋朝米芾曾論其書譜說: <甚有右軍法,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,此乃過庭法,凡世稱右軍 書有此等字,皆孫筆也。凡唐草得二王法,無出其右。> 孫過庭善於臨摩,其字的特色在於: <用筆破而愈完、飄逸而愈沉著、婀娜而愈剛健>。


草聖張旭:生卒年不詳,蘇州吳人,字伯高,他約當是盛唐時期的人物,喜歡喝酒,放浪形骸,世稱張長史,概因其曾經官至又率府長史,他常於酒醉之後,狂嘯奔走,因此世稱其為張顛。張旭的書法以狂草著名,但是他也能寫工整的楷書,例如他的郎官石柱記就非常的工整規矩。他的書法據說是和擔夫爭道中領悟出來的,後來又看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,因此草書大進,因此在字的特色上,大多有矯健飛騰、變化莫測的感覺,文宗皇帝更下詔書稱李白的詩歌、裴文舞劍與張旭的草書並稱為三絕.


懷素,長沙人,字藏真,他是個和尚,喜歡喝酒,一日九醉,時人稱其為醉僧,並且吃肉,放浪形骸,據說他家貧沒錢買紙來寫字,因此常用芭蕉葉供以書寫,懷素的草書與張旭齊名,世有 (顛張狂素)之稱。懷素的書法以狂草著名,他傳世的作品以自敘帖、魚食帖和苦筍帖最為著名,自敘帖中字體用筆上瘦而剛勁,字語字之間一氣連綿,極其放縱不拘,是其書法最大的特色。


顏真卿:顏體.西元707~785年,琅邪臨沂人,字清臣,他是北齊顏之推第五代曾孫,顏之推曾著有顏氏家訓留傳後世。顏真卿的書法早期學褚遂良,他的書法主要融合了篆書的筆法,因此在字的特色上,大多有園筆藏鋒、勁力收斂的感覺,在字的架構上寬疏而園滿,將魏晉以來北碑中那股鋒芒畢露、左緊右舒、剛勁外放的筆法加以收斂,因而創立書法上另一種的新風格,後宋代四大家的書法,皆受顏真卿筆法的影響,因此顏真卿算的上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,一個承先啟後的人物。從他的碑帖中可以找到「圓筆」痕跡,和其他書法家的「方筆」不同。


柳公權:楷書.西元778~865年,京兆華原人,字誠懸,他是顏真卿的後繼者。柳公權的書法由王羲之、王獻之二王的書法入手,他的書法並且遍學初唐歐陽詢、褚遂良、虞世南的書法,融和顏真卿的筆法,在字的特色上,以瘦勁著稱、具有勁力四放的感覺,在字的架構上與顏真卿寬疏而園滿的感覺具有明顯的不同,因而創立書法上另一種的新風格。


李建中,字得中,京兆人,祖父為後蜀王建的大臣,生於四川,隨母親遷居洛陽,從此久居。因曾掌西京留司御台史,後人稱他為「李西臺」。李建中筆法學歐陽詢,寫來神氣清秀,沒有一般學歐的寒瘦窘迫習氣,這是因為他能夠從唐人筆法上窺王獻之風格的緣故。傳世如同年帖、貴宅帖,頗有雄渾氣勢,學歐而能不失之瘦,可見其善學古人。他的書法對北宋書壇影響很大,如蘇軾、黃庭堅等都顯然受到他的影響。李建中愛作詩,善書札,又精於古文字學,曾手寫郭忠恕所著的「漢簡」皆蝌蚪文字,即古文。


飛筆蔡襄 :西元1012~1067年,字君謨。興化仙游人。歷官龍圖閣直學士,知開封府、福州、泉州。他在泉州督修了一座有名的萬安渡橋,跨海而渡,長達三百六十丈。自撰自書近一尺大的楷書萬安橋記,至今尚有拓本流傳。他的書法出自顏真卿,又上溯晉人,尤精心於二王的筆法,於顏真卿的遒勁之外,別有一股溫潤妍媚的風味,尤其是他所寫的尺牘,筆比精心,處處秀麗,風流蘊藉,融合二王的精神與顏真卿的筆法,成為自己的特色,開啟宋人書法的新風格。


蘇軾(西元1036~1101年),字字瞻,號東坡居士。眉州眉山人,是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、政治家、書法家。他早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第,後來由於反對王安石,貶為黃州團練副使。哲宗繼為後,召為禮部郎中,遷翰林學士兼侍讀。不久,又出知杭州。歷官中外。最後貶為瓊州別駕。徽宗即位遷回,客死於常州。蘇軾的字,由二王入手,中年學顏真卿、楊凝式,晚年學李邕。由他的學習過程,可以發現他的風格以雄渾為主,參雜二王的筆意,便顯得秀麗妍媚,專用顏真卿的筆法,便比較渾厚雄偉;至於李邕給他的影響則表現於結體的崎側,與筆力的縱橫方面,其成就可以說由博采眾長而來。據說他不善懸腕,用大指和食指拿著筆管,筆在手中傾斜著,很像現代一般人拿鋼筆的姿勢,但卻自由自在地寫出屬於自己的風格。黃州寒食詩卷是他的代表作,信筆揮灑,疏密得宜,將貶謫的不平與鬱悶傾瀉而出,卷首字較小,其後愈來愈大,筆勢跌宕縱橫,書寫時的心境一覽無遺,是蘇軾傳世傑作,也是以書法抒情的典型。至於他的大字楷書則純用顏真卿的筆法,遒勁渾厚,端莊古雅。不過論起創新的成就,則比不上行書.


黃庭堅(西元1045~1105年),字魯直,號 翁,又號山谷道人,洪州分寧人。他是北宋的大詩人,被尊為江西詩派的始祖。黃庭堅對於寫字非常的用功,早年學過北宋初期書法家周越的字,後來認為有俗氣,力求擺脫,便改學顏真卿與楊凝式、李建中,並且上溯二王。他主張要在用筆上汲取二王的精神,反對模擬二王的字形。此外,他還取法張旭、懷素、高閑、蘇舜欽等人,又受到漢代石刻的影響。他的代表作如:伏波神祠詩卷,筆力遒勁,結體緊密,大小相間,左右揖讓,雖是行書,卻將晉人草書的韻味發揮的淋漓盡致,論其筆法則從顏真卿出。這是融會古今,寓變古於法度中的又一例證。黃庭堅的草書筆法出自張旭、懷素,而結體的疏密、用筆的頓挫,較張、懷更為可觀。他自言「得草書三昧」,顯然非誇張之詞。


米芾(西元1051~1107年),字元章,號襄陽居士,鹿門居士,海岳外史。官至禮部員外郎,禮部在唐宋又稱為「海宮舍人」,故世稱「米南宮」,本名 ,四十一歲以後才改名為芾。米芾精通前人的筆法,因此當時有人嘲笑他是「集古字」。但他在精熟古人筆法後,能擴充運用,成為自己的面目。他曾說:「既老而始成家,人見之,不知以何為祖也。」可見其深知古人法度的重要。所以在學古方面,米芾的功力無疑是最深厚的,由唐人而上溯魏晉、更上溯戰國,形成他獨特的精彩生動,跳躍逸宕的筆法,將其為人的性情與寫字時的感受發揮無遺,而每一字的結體都是古人的,每一筆的筆法都是有來歷,這也是由復古而變古的一個例証。


宋徽宗(西元1082~1135年),名佶,宋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,在位二十五年,因疏斥正士,親近阿腴之人,於是蔡京、童貫等人橫行。終至於邊疆亂起,金兵南下,國破身辱,客死北域。宋徽宗的書法,早年是由薛稷的書體入手,後來改變薛稷的風格,自創 <瘦金體>,渾然天成,宋徽宗的行、草、楷書,以筆勢勁遒逸為其特色。


趙孟頫(西元1254~1322年),字子昂,是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。四世祖名伯圭,是南宋孝宗的哥哥,賜宅於湖州,此後,他們這支子孫變成湖州人。宋亡,他曾經歸隱,後來於元世祖至祖二十四年奉詔入朝,擔任奉訓大夫兵部郎中,歷官翰林學士奉旨,榮祿大夫。死後追封魏國公。趙孟頫在藝術方面不論書、畫都以復古為開新的,他在宋人強調個人主義抒情之後,力求恢復晉、唐的筆法,不但復古,而且開新,是以復古為手段的變古人物。他所學極多,無論真、行、草各體,凡古人的書法無所不學,並將其長處加以吸收融會。他不僅力追魏、晉以來的規矩法度,並且繼承宋人的金石學,復興篆、隸、章草。尤其章草的筆法,自宋以後中絕,經他的倡導,才告復興。根據明初宋濂的敘述,趙孟頫早歲臨摹宋高宗的書法,中年後師法鍾繇與 王羲之、獻之父子,晚年又學李邕的筆法。由這段歷程來看,他早年仍囿於時代而不脫宋人的範圍,直到中年以後,才上溯鍾、王,得晉人的法度。晚年則已由復古逐漸融會貫通,力求新面目,參用李邕的筆法,不再拘泥鍾、王古法而力求改變的明顯徵兆。但由於他的筆法精熟,所以後人對他的批評也集中在「圓熟」上面─批評他的字「姿媚」、「時有俗筆」。但他在書法史上由變古而復古的關鍵地位,卻是無庸置疑的。


祝允明(西元1460~1526年),南京長洲人,字希哲,號枝山,又號枝指生,與徐禎卿、唐寅、文徵明號稱<吳中四才子>,祝允明很小就學書,五歲時便能徑尺大字,評者以為祝允明為有明以來第一。祝允明的書法,遍臨各家,楷書從鍾繇、王羲之、王獻之、智永、虞世南 、歐陽詢、褚遂良到趙孟頫,皆有所涉獵。行書則以王獻之、智永、褚遂良、懷素、張旭、蘇軾、黃庭堅到米芾無不臨寫。可見其學習涉獵之廣,祝允明的筆勢豪放是其最大的特色。


文徵明 (Won Cheng-Ming)(1470 ~ 1559)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,大書法家。畫史上將他與沈周、唐寅、仇英並列,合稱〝吳門四傑〞。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,號稱〝文筆遍天下〞。文徵明原名壁,字徵明,後以徵明名,改字徵仲,祖籍衡山,故號衡山居士,長洲(今江蘇吳縣)人。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,早年也曾數次參加科舉考試,均以不合時好而未被錄取。54 歲時由貢生被薦為翰林待詔。居官四年辭歸。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,不再求仕進,力避與權貴交往,專力于詩文書畫藝術 30 餘年。享年 90 歲,其詩、文、畫無一不精。人稱是〝四絕〞的全才。晚年聲望極高。


唐寅(西元1470~1523年),南京吳縣人,字伯虎,更字子畏,號六如居士、桃花庵主、逃禪仙吏等。唐寅與徐禎卿、文徵明、祝允明號稱<吳中四才 子>。唐寅的詩文都有一種飄逸的感覺,概因為他個性上倜儻不群有關,甚至於民間傳說將唐寅的戲劇化,風流故事成為家戶喻曉的事,其實並非如此。論他的藝術成就應是畫比書來的高,他的書法主要是學王獻之,但是雖有文秀之氣,但少一股厚重的感覺。


董其昌(西元1555~1636),字玄宰,號思白、香光。松江華亭人。他的楷書最早是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,後改學虞永興,又上溯鍾、王,參以李邕和柳公權,對蘇軾的書法也頗有會心。行、草方面,對於淳化帖閣用過功,尤其喜愛懷素和米芾。他憑眼力和心思,攝取古人的筆法和結體的奧妙,加以融會貫通,成為自己的面貌,而這種面貌外表不與古人相同,精神往往與之暗合,正顯示他對趙孟頫復古的一種改革態度。由於他反對精熟,所以臨摹古人書法特別強調筆墨形跡之外的情趣。因此他在臨摹各家書法時,都純粹的表現他個人的面貌與筆法;所以曾經批評趙孟頫的書法「因熟得俗態」,說他自己是「因生得秀色」,強調生與熟一方面固指技巧的熟練與否,更重視寫字時的心態,換句話說,就是強調創作時的精神狀態,講究書法中不可言宣的禪趣,故將蘇軾以來個人主義抒情的書法理論推到了高峰。後來清代的劉墉、何紹基等,臨摹古人書法也往往採取這個辦法,劉墉更有所謂「似即不是,是即不似」的議論,始作俑者正是董其昌。


鄧石如(西元1743~1805年),安徽懷寧人,初名琰,後為避嘉慶諱,改名為石如,號完白道人,字頑伯,鄧石如小時候家境清貧,以刻印為生,當時壽春書院山長 的梁巘見其作品,即驚嘆其筆力的雄渾,並且將他介紹給金陵的梅鏐,因為梅家藏有許多秦漢以來的金石善本,鄧石如在梅鏐家住了八年,於是成為一代書家。鄧石如的書法由石鼓文、嶧山碑、太山刻石等入手,遍學秦漢以下到唐代的篆書,他常一大早起床而磨墨一大盤,臨書至深夜始寢,如此五年,而健立起其篆書的基礎,隨後致力於八分書,終成為清代復興篆隸的大師。鄧石如的最大成就,在於對唐代以來日益衰微的篆書,作一重建的工作。鄧石如運用他的腕力使用羊毫筆,用逆入平出的方法,書寫篆書,成為繼李陽冰以後的第一人,他的筆勢渾圓而具有勁力,在結體上參有隸書的意味,顯的較為雄渾的感覺。


何紹基(西元1799~1863年),湖南道州人,號蝯叟,又號東洲居士,字子貞。何紹基的書法主要是以顏真卿的筆法為基礎,參雜有篆書的筆意,以<橫平豎直> 為衡量筆法優劣的標準,而他善長之處在於漢隸,並以臨習禮器碑與張遷碑最有心得。另外,魏碑也是他致力的對象,他二十七歲得到張黑女墓誌的孤本,而後努力的臨摩,因此受益良多。他強調筆法須由篆、隸下手,強調寫字須運用中鋒行筆,並且發明一種懸臂迴腕的方法寫字。何紹基的最大成就,在於將篆書與隸書的筆法,運用於楷書與行書之中,而創立了自己的風格,影響後來康有為的書法,即康有為的書法,是以何紹基的基礎加以改變而得的。


趙之謙(西元1829~1884年),浙江會稽人,號冷君,晚號悲庵。趙之謙的書法,早年主要是以顏真卿的筆法為主,後來是以鄧石如的筆法為基礎,參雜有篆、隸的筆意,並且研究龍門二十品的楷書筆法,如此使的原本剛建的魏碑筆法,在圓潤的篆、隸筆法的潤飾下,一改其風貌,而變得嫵媚曼妙。他的篆書方面,線條婉轉流暢,轉折之間不避諱運用側鋒筆法,有時更故意運用側鋒,他的小篆則顯得嫵媚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金門縣書法學會 的頭像
    金門縣書法學會

    金門縣書法學會

    金門縣書法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